专题专栏

《北京新闻》尊重科技创新规律 激活科研中的“人”和“物”
2016-12-16

  

 
 

《北京新闻》尊重科技创新规律 激活科研中的“人”和“物”

张斌所长接受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采访

  【采访背景】原址链接

闫傲霜主任出席“一把手话改革”媒体采访活动

  12月14日,市委改革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把手话改革”系列媒体采访活动在市科委举行,闫傲霜主任向媒体介绍了“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切实增加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情况。她在开场时高兴地说:“今天活动的日子选的非常好,国务院日前刚刚批复同意自明年起将每年的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对这件事表示由衷的赞成。我曾经也是名科技工作者,从事过很多年的科技工作,也曾经是市科委的科技新星,对科技工作充满了感情。”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关怀,我们今天的话题恰好与此密切相关,北京市积极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科研规律,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变科技管理为服务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人财物”充分发挥作用。

  在“人”方面,强化激励激发活力,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获得感。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只有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的价值得到认可,才能激发他们持久的创新动力。这个价值我的理解首先是有学术价值,第二有社会价值,第三有经济价值。所以北京市早在2009年就率先启动实施了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2010年7月,北京市劳保所将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价1000万元入股,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按照当时的政策,其中30%的股份即1000万元中的300万元奖励给核心研发人员所有,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该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05项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激励试点方案获得批复,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约2.25亿元,如今这些先行先试政策已向全国推广。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为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9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出台了“京科九条”等系列配套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引向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剩余部分留归单位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可以看出,北京市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不断加大。

  在“财”方面,科研经费要“花好”,也要“好花”。科研经费不好花、难花,科研工作常要围着钱转,而不是围绕科研转,是过去大家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是通常按照行政工作思路管钱管事儿。如何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这是我们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016年9月,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金龙同志强调,“好的环境既不能单靠‘管’出来,也不能靠钱‘堆’出来,只能靠深化改革营造出来。”会上,本市发布了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5个方面、28条改革举措,瞬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这“28条新政”体现了很多亮点:

  首先是简化财政预算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只需编制一级费用科目,不再提供过细的测算依据,同时取消财政预算评审程序,将立项和财评“合二为一”。举个例子,研究课题时我们需要买书,以前进行财评时,课题承担单位不仅要事先提供每本书的详细名称,还要提供三方报价单,按最便宜的那个价格核算。现在不需要三方报价了,也不需要具体书名了,只要书的类别合适,价格真实合理,就予以承认。

  其次是赋予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即“331原则”:“3个下放”是,下放财政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限,下放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管理权限,科研类差旅费、会议费不纳入行政经费统计范围,不受零增长限制;下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权限;“3个改进”是,改进科研经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方式,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改进科研人员因公出国(境)管理方式,从科研经费中列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不纳入“三公”经费统计范围,不受零增长限制;“1个扩大”是,扩大科研基本建设项目自主权。

  最后,好花的同时,我们还要在花好上下功夫。比如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建立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科研项目信息公开、信用管理、经费审计、绩效评价和检查指导等。

  在“物”方面,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北京聚集了全国最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单位购买、运营和维护这些“冰冷”的设备,往往需要耗费非常大的成本,而且利用率也非常有限。如何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也是改革中的重要工作。

  市科委联合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单位,共同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一是通过经营权授权,促进科技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将能开放科技资源的经营权授权给专业服务机构,促进科技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解决了高校院所开放科技资源的产权问题。

  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解决了开放科技资源市场化运营和服务问题。建立了资源方、服务人员和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共赢。

  三是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探索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市场化运营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引入绩效考评机制,以单位开放仪器设备资源数量、服务企业数量、服务合同收入等方面按一定的权重比例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给予“后补贴”支持,实现了以“效果”为导向的政府投入改革。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形成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北京模式”,累计推动801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价值227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整合了600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进其转移转化,聚集1万多名专家,产生了超过1.5万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年均服务收入超过20亿元。

  活动由伍建民副主任主持。市委改革办,市委宣传部,市科委法规处、计划处、条财处、人事处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央和市属的20余家媒体参加了活动。

版权所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电话:010-63521933
京ICP备050490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