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0-2021学年)
2022-05-27

  一、单位基本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安所)成立于1956年,原隶属劳动部,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从事安全、环境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72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作为市属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现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

  经过多年发展,城安所现集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教育为一体,确立了“规范管理、人才优先、做强产业、服务全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增强创新能力,服务首都建设”的办所宗旨。全所共拥有2个国家级中心、1个部级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检测平台、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市委办局技术支撑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1个北京市科普基地。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事故处置与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控制、环境噪声与振动管理支撑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前沿技术、交通噪声振动综合防治技术、烟气中汞的减排调控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烟气常规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研发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评估方法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等。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为国家制定了200余项有关城市公共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为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2021年城安所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其中新立项8项;全年发表论文188篇,其中SCI/EI收录99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39篇;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2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制、修订并已发布的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34项,其中国标17项。获得军队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家和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截至2021年底,我所共有在职职工259人,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共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突贡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北京市战略科学家2人,北京高创领军人才1人,北京高创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3人,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0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人。

  着眼未来,我所主要致力于城市安全与治理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公益研究,着力产出能支撑北京市的重大工程或重大民生关切的重大成果,着力解决首都以及京津冀发展中的城市安全与治理重大科技问题,保持好自身特色和优势地位,成为相关领域成果转移转化领跑者。

  我所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噪声与振动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高空服务业分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分会、北京声学学会等学术机构或组织的挂靠单位。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有《安全》杂志。

  二、学位点及学科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城安所于1981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批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之一,曾被市科委评为研究生工作先进单位。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拥有多个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50人,累计进站博士后37人。

  目前,拥有《安全技术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一级学位点,并设有博士后分站。经过40年的努力,我所已经具备了相应领域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科研基础和实力,2011年3月,经国家学位委员会审核、公示,正式成为《安全技术与工程》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9年均通过教育部学位点合格性评估。

  《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点现有包括城市公共安全、噪声与振动控制、个体防护、安全技术在内的四个研究方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办[2011]25号文件,2011年8月将二级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调整为《安全科学与工程》。该学位点毕业生就业率100%。具有较强的教学经验,并且在培养过程中,逐步提高师资力量,增加教学仪器,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位点现有包括劳动卫生学、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技术、环境卫生工程、电磁防护技术在内的4个研究方向,并设有博士后工作分站。学科点下设二级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2013年至2018年按照此二级学科学位《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招生并授予学位,毕业生就业率100%。我单位在该专业上具有较强的教学经验,并且在培养过程中,逐步提高师资力量,增加教学仪器,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40年的时间里,我所为国内特别是首都科研院所以及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在首都的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安全生产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提升首都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生力军。

  (二)2020-2021学年度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点人才建设工作

  2021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研究生类)1人,获得北京市高级研修班1项,引进博士2人,进站博士后1人。晋升研究员6人,晋升正高级工程师2人,晋升副研究员3人,聘用通过社会化评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认定北科院北科学者(A类)2人,认定北科青年学者(A类)6人,入选北科萌芽(B类)2人。入选西城区优秀人才骨干个人项目2人。

  2、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

  2020-2021学年度,为增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年度进行了相应材料收集整理工作,筹备进一步的动态调整。

  3、学位点联合培养工作

  在学位点建设上,本年度与北京工业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协议,为进一步开展学生培养、导师推荐、职工培训、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继续与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4、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为完善研究生教学体系建设,安全科学与工程学位点试点开设《工程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系列课程》。该课程由所领导亲自指导,所人力资源部(研究生办公室)全程组织、策划,相关学科方向导师全程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授课内容经所内领域专家反复研讨确定。

  课程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同时也提高了我所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专业人员知识广度和深度,为该领域的精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落实新冠疫情日常防护工作要求,也为方便我所职工灵活分配学习工作时间,本次系列课程采取“线下+线上”的学习方式,同时,采用录像方式记录课程,以便课后回看。

  5、强化研究生课题实践工作

  硕士研究生二年级进入科室后,由导师及科室主任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实践课题,学生实际参与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主动承担一部分课题任务。计划今后完善该工作,建立学生实践课程报告制度,强化课题完成效果等。

  (三)学术队伍与师资队伍

  结合我所科研学术工作具体情况,为调整我所导师年龄结构,本学年度共增加导师6名,目前我所导师共计19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名,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均为高级职称,具体年龄、职称结构如图1所示。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0-2021学年)

  图1: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结构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

  (一)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

  在研究生招生方面,根据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要求,2021年我所完善招生工作流程,上半年完成2021级硕士研究生初试、复试、录取工作,落实各项招生办法制定。下半年,开展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保密程序,落实自命题工作规范,完成相应文件的签署。

  本学年度,在我国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我单位严格落实各项防疫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计划,录取硕士研究生6名,与往年持平,省外生源占比100%。

  我所报考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特别是调剂生源。由于招生人数受限,大部分考生仍然不敢轻易报考,均希望采取调剂方式增加多个高校的选择性。

  (二)制定2021-2022学年度各项工作计划

  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2022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2022年度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2022年度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应急预案》等制度制定工作。

  (三)完成自命题检查工作

  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要求,配合完成检查组对我单位自命题保密工作的各项检查。

  (四)继续强化自命题招生管理

  1、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严格遵守招生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自命题、制卷、考务、复试、录取等各环节的工作制度,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加大招生公开透明力度,同时强化纪检全过程监督,让外来干预在源头上不能做、过程中不敢做、结果上不会做,从而为阳光招生提供保障。

  2、加大考务制度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保密室制度,引入保密室人员监督管理机制,形成了各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以确保试卷存放安全、有序。

  3、强化复试的功能和地位,严格复试程序。加强复试环节是选拔优秀创新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复试成绩占总成绩50%。

  (五)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监控

  加强培养过程监控,强化培养环节检查。学位点统一组织论文开题审核、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权过程检查制度。

  (六)落实委托培养及自主课程建设工作

  组织一年级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委托培养工作,完成基础课程,并进行课程完成情况检查。

  组织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在所内参与自主专业课程,对学习情况由任课教师进行检查。

  (七)完成学位管理工作

  1、加强学位评定委员会管理制度建设

  为促进学科建设发展,落实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完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的制修订工作。

  2、完成学位点学科方向调整工作

  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的相关规定,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我所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专业的研究方向,并依次进行新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3、做好日常学位授权及管理工作

  (1)完成硕士学位申请人员的申请材料审查。做好2021年度应届毕业生学位论文查重、送审工作。完成学位论文抽评工作。

  (2)完成学位信息上报备案。按时向学位办上报学位信息。

  (3)完成学位档案整理与留存。收集硕士生档案(含答辩情况表、学位申请书、毕业生登记表、录取登记表、研究生培养计划、学位论文)共计30余份材料,分装存档。

  (4)组织好7月召开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工作,审议学位授予名单。完成学位评定委员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及所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有关工作。

  4、做好学位授予工作

  按照规定,组织并完成了2021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工作。

  四、研究生管理工作

  (一)完善学生宿舍及日常安全管理

  在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本学年度完善了学生宿舍安全检查、日常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流程,有力地保障了在读研究生安全生活条件。同时,定期在开学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日常管理方面,完成一年级硕士生委托培养;落实研二、研三同学开题、中期汇报;完成学生年度考核备案;解决宿舍学生宿舍维修、用餐等问题;联合保卫科、保障部为住宿学生召开宿舍安全会,保证学生日常生活安全;为学生购买意外保险,保障学生安全;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羽毛球等文体活动;完成研究生日常路费、医药费报销,研究生定期体检和其他福利保障工作。

  (二)完成日常学生学籍信息管理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部署,在研究生信息网上完成研究生招生入学、学籍、学年电子注册、学籍异动、毕业等信息登记。同时,在所内存档。本学年研究生新生、毕业生电子注册网上查阅率为100%,确保了上传信息的准确性。

  (三)加强联合培养学生管理

  由于所内联合培养学生数量的增加,正在积极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目前,对该类学生采取了多部门配合管理,及时备案的工作方式。

  (四)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优化优秀毕业生授予流程

  城安所具备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奖学金和津贴组成。津贴是为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提供除免收住宿费、免费就餐外,每月为其发放各项津贴补助千余元(含奖学金、助学金),以保证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更加有序,免除学生后顾之忧。

  在现有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基础上,计划制定针对研究生优秀论文的奖励体系。完善了优秀毕业生的授予选拔流程。

  五、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九个坚持”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我所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拓宽研究生思政工作理念,在育人环境,研究生教风、学风及学术诚信,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有成效的工作。

  对于青年团员,做好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城安所团支部组织全体青年团员收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青年大学习等。组织“感谢总书记关怀,扎根副中心,建设副中心”、“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系列主题团日活动。

  积极配合上级党团组织,做好团支部建设,围绕所党总支和院团委的工作安排做好工作计划,以提高青年团员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公益宣传为目标,定期进行团员组织活动,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传达,较好的完成了上级组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了解城安所青年团员情况,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做到主题活动有记录,积极向党总支汇报团支部工作情况。

  开展网上共青团建设,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北京共青团”系统、“青春北京”微信公众号和所内QQ、微信群等互联网平台,与广大团员青年沟通互动,有效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青年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根据城安所团支部团员数量少,团费有限的实际情况,逐渐把服务对象从28岁以下团员扩展到35岁以下青年,通过团支部群和工会群,共享学习内容,以工会兴趣小组为外延,共同开展活动。

  开展有特色的团组织活动,让团员青年深度参与,组织团员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公共设施等提供帮助;配合工作人员维护排队公共秩序。用实际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对于研究生党员,我所采取以研究生所在部门党支部管理的方式,由支部组织相关活动。组织开展关于党史知识竞赛以及经典红色电影赏析的“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五四主题团日活动;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现场直播的七一主题团日活动;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开展“青力冬奥”主题团日活动;参加北京市机关第五届青年技能大赛“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党史学习人”学习能力竞赛和“光影看中国——红色精神传承人”影评写作能力竞赛项目、城安所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之香山双清别墅、香山革命纪念馆等工会活动。在党员中,召开了民主生活会,进行总结,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度剖析自己,认清不足,找到缺点,从而改正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六、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020年度以北科院为主体,我所为依托单位,与加拿大里贾那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所领导高度重视,所人力资源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全程组织实施,并积极与加方沟通,最终确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人才交换、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今后将以此为平台继续开展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工作。

  (二)积极开展自主课程建设

  我所具有多年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研究实践和科研实例。依托现有科研方向的专家和科研骨干,开设研究生课程,不仅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同时对学科点建设具有带动作用。

  七、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需要调整

  我所作为一个学科建设悠久的老所,在师资队伍上一直重视后备指导教师及导师梯队结构建设,但同时存在学生少、导师多的现象。针对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我所也应加强导师培训机制建设,增强评价体系建设,同时针对导师作为研究生管理第一责任的要求,高标准要求导师,提升导师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将我所在本领域的科研实力注入到研究生教学工作中。

  本学年度完成了6名导师申报审核工作,完成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更新与报送工作。

  (二)研究生学习交流活动有待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我所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国内科研学生论坛及会议,学生参与程度也有一定增加,但更应增加学生在学术会议上的表现机会,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学习机会。有计划的加强研究生出国开展学术会议的计划,为研究生出国提供有力支持。

  八、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建设

  结合2021年开展的立德树人工作,从师德、学术、教学等多维度建立教师的评价机制,同时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所内导师培训制度,为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继续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能上能下的评价机制。

  继续加大对所内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不断培养导师的后备力量;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引进或培养北京市乃至国家级人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有力条件。根据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的研究方向将进一步完善导师队伍,以加强学科建设。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1、学术活动的制度保障

  城安所将制定学生学术活动制度保障,以保障研究生学术活动次数、经费和安全等方面。

  2、学生的联合培养制度保障

  未来针对学生联合培养制定相应的联合培养管理办法,将规范培养的学生教学方式、经费预算等内容,同时针对所外导师形成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

  3、科研成果的制度保障

  建立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措施,鼓励研究生提高论文及科研成果质量。

  (三)继续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所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我所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近年来,相应我院号召,不断的提高所内人才结构比例。今后也将继续加强招生选拔力度,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继续完善研究生学生培养管理,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术训练、学术交流等,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计划如下:

  1、继续扩大招生宣传,通过免试推荐、考试、审核选拔等方式选拔优秀生源,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

  2、继续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加强导师对研一学生课程选拔的把控力度,增加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继续鼓励研究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拓展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4、通过奖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5、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行论文预答辩机制,坚持论文检查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


版权所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电话:010-63521933
京ICP备050490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089-1